深圳物流到香港開州臨江鎮福德村村民裴立菊:有活兒幹能分紅,日子越過越滋潤
2020年08月02日 12:47 來源:深圳物流到香港日報
7月19日上午,開州區臨江鎮福德村五組王家院子裏,59歲的裴立菊與77歲的嫂子付前蓮斜坐門前,閒話家常。
連日大雨,讓裴立菊有了難得的休息時間。
“不落雨的話,就到果園裏做活路,一天還是要掙點錢呢!”掰着指頭,裴立菊給付前蓮算賬:“如果是打藥,一天有80塊錢;除草、下肥料,一天有60塊錢。一個月怎麼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。”
因學因病致貧
現在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,裴立菊比較滿足。
因為在2018年8月之前,身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裴立菊手不能提、肩不能挑。全家的生活重擔,都落在了丈夫王自文一人肩上。
“他給別個剪頭髮,一個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。”這點錢,對於裴立菊一家人來説,根本是入不敷出,“娃兒讀大學,一年的學費接近2萬元,加上生活費一年要3萬元。”
要保證孩子順利讀完大學,老兩口唯一的辦法就是借錢。裴立菊説:“最多的時候欠了4萬多元,當時都不曉得好久才能還完。”
裴立菊一家在2014年被村裏評定為建卡貧困户。
“他們家是典型的因學和因病致貧,只要孩子大學畢業並順利就業,就能脱貧。”福德村支書熊炳科介紹。
裴立菊説,以前因為無人收拾,屋裏屋外雜亂無章。2016年,孩子大學畢業後,我們順利脱貧了,生活也逐漸好起來。
務工分紅有收入
裴立菊的家庭狀況,自2018年8月開始變化。
“村裏為我聯繫了鎮上的一個退休醫生,幫我治好了病。”裴立菊身體狀況好轉,村裏又安排她到果園務工。
熊炳科介紹,近年來,福德村以“三變”改革為抓手,決定將土地以每畝10年的流轉費用作價入股,成立合作經營主體,組建福德村柑橘種植股份合作社,建成了3360畝柑橘果園。“根據土地耕作條件不同,每畝地每年為200元至300元不等,10年就是2000元至3000元。”
柑橘種植基地建成,村民在家門口務工,通過為柑橘樹除草、施肥、打藥賺取收入,實現了掙錢和照顧家庭兩不誤。
“從今年開始,集體經濟要分紅了,感覺日子越過越滋潤。”熊炳科介紹,預計今年福德村的柑橘銷售收入將達到500多萬元,實現利潤300多萬元,“利潤的85%用於村民分紅,每股預計能分紅近13元。”
熊炳科替裴立菊算了一筆賬:兩畝地10年流轉費用為4000元,佔200股,每股分紅13元,今年預計分紅2600元。“加上老兩口理髮和務工的收入,今年收入預計能超過3萬元。”
環境變美更宜居
臨近中午,雨還沒有停歇的跡象。
連日降雨,讓王家院子的水泥壩子上長了些青苔。壩子濕滑,卻沒有積水,只有被風雨吹落的幾片樹葉。
院子裏,紅的、粉的花兒正開得好看;屋裏窗明几淨,桌椅擺放整齊,空氣清新;青石白牆,掩映在綠樹下,是恬淡閒適的鄉野風光。
此情此景,與裴立菊説的以前“屋裏屋外亂糟糟,蒼蠅蚊子到處飛”有着天壤之別。
“身體好了,我就把裏裏外外都收拾了,再種點花草,住起也舒服些。”裴立菊家裏的旱廁也改成了沖水廁所,“不僅方便,不臭了,還乾淨。”
“按照農村改廁的統一安排,由村民自行改造,我們驗收合格後,每户補貼1200元。”熊炳科介紹,村民將旱廁改造成沖水廁所後,村裏又在廁所改造完成後的村民屋外就近新建了化糞池,實現糞污無害化處置。
不僅如此,福德村還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,對村裏的老舊房子進行了整修。
“每户補助5000元左右,重點對庭院、牆面、屋頂等進行整治。”熊炳科介紹,裴立菊一家居住的王家院子有60多年的歷史,牆面、屋頂等都有破損,經過整治,不僅更美觀更宜居,也安全多了。
“村裏還修了步道,兩旁也種了些花花草草,安逸得很。”灰磚鋪就的步道上,記者與裴立菊、付前蓮道別,遇到了收工回家午餐的王直文,只見他們一家人其樂融融……
(記者 陳維燈)